这句话其实就是开战前温的那壶酒
不是问你在看什么
而是告诉你
可以直接上手了
撸袖子之前总要言语上与对方一较高低
这时候挑衅就一定要祭出东北神兽了
东北话里“狍子”自带一个“傻”字
狍子这种动物好奇心重
猎人追它,它就猛跑
猎人停下来喊它的名字:“狍子”
它就回头傻里傻气的看看
结果被埋伏好的猎人一棒子削死
如果一枪没有打中狍子
也不用理会
因为过一会儿它就会跑到原地
看看刚刚发生了什么事
有人觉得这种缺心眼的动物挺萌的
但是东北人可不这么觉得
如果被人指着鼻子骂一句:
“你就是个傻狍子”
那么气愤值瞬间就MAX了
除了傻狍子之外
滚犊子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挑衅
犊子原指体型较大的动物幼崽
但是在东北方言里面
“犊子”的意思类似京骂“孙子”(子发zei音)
这种带有伦理哏的挑衅
如果发生在相熟的朋友之间还好
如果是不熟的人祭出了这种神兽
那么往往就要见血了…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
然而在东北这个图腾的含义有了新变种
方言里面“虎了吧唧” 就带有贬义的层面
如虎添翼的“彪”
在东北方言里更是被理解成了“愣”
成为干仗前打嘴仗的人气词汇
挑衅的时候
还会根据对方的状态加以攻击
喜欢用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态度
对方越是嚣张
东北老铁们越是要
冷冷的从鼻子里哼出一句:
“白(别)跟我这瞎嘚瑟!”
东北话里“嘚瑟”
是形容一种获得了不值一提的成就
或做成了一件芝麻大的事就得意忘形
这个词语非常有动态效果
给人一种摇头晃脑,趾高气昂的感觉
东北老铁好酒
大姑娘小媳妇都能整二两白的润润嗓子…
但是如果有人问你“喝了假酒了吧?”
那就要小心了
他可不是在关心你的身体
潜台词是“你咋那么混(账)呢?”
“混”在东北方言里面有多种的表现形式
除了上面提到的“喝了假酒了吧”之外
还有一种根据对方身体缺陷
进行言语攻击的说法:
“提着大脑瓜子搁那儿装大树”
不了解东北方言的朋友
可能感觉不到这句话里面带有的挑衅含义
这里的“提着大脑瓜子”
潜台词是说脑袋很大,盛的东西很少
简单来说就是“少脑子”
潜台词是“你小子欠撸了”
东北老铁们战前挑衅
上升到人身攻击的成语
还有一个叫作“磕了巴碜”
这就是直接说人长得丑了
细说起来,“磕碜”一词也是来自古语
马致远在《岳阳楼》第二折
里有“砢碜杀我也!”的形容方式
此处的“砢碜”同东北话里的“磕碜”
可见最晚在元代
人们已经开始用“砢碜”来形容丑了
秉承着能动手就别吵吵的理念
东北人对瞎嘚瑟、吹牛皮的人
天然带有鄙视属性
所以“别跟我这舞舞玄玄的”就是一种警告
意思时有能耐就开干,别整那些没用的
说削你绝对不是虚头巴脑的装腔作势
那是肯定要撸袖子干仗的
东北爷们不能激,面儿上不能输人
被人指着鼻子骂虚头巴脑
本来不想打的架也得打了
干仗就干仗,多大的事儿啊?
东北人可不跟你拖拖拉拉
水裆尿裤的,赶紧开干
整完还得回家吃饭呢!
这家伙,句句都是要开干的赶脚
记得 分享哦~ 让更多柳河朋友看到
文中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